杨梅竹斜街 72 号的内盒院

2014 年北京设计周期间,位于杨梅竹斜街 72 号院的「内盒院」成为胡同改造项目的亮点。它作为大栅栏更新计划中的一个长期项目,还斩获了 2015 Architizer A Awards “低成本造价”评委奖及“小型住宅” 最受欢迎奖。

 

内盒院

 

今年,内盒院的创造者众建筑事务所又联合大栅栏跨界中心在北京设计周期间建设了两处内盒院展示区,分别设在杨梅竹斜街 72 号与笤帚胡同 30、32 以及 37 号南屋。

这里都是原住民居住的地方,但在满满的质朴生活气息之外,诸如孵化 SOHO 、民宿、展览以及办公室等不同功能也穿插其间,用预制的模块内盒,形成一个个全新的“小房子”。

 

 

 

 

为了这些内盒,众建筑团队开发了坡顶、夹层、超薄墙体、堆肥马桶以及净化槽等各种新技术与产品,此外,还有一些适用于胡同简易模块内盒的创新做法,比如伸缩淋浴间、上翻门、滑动门、平开门中门等改善居民使用条件与院落关系的设计,充分展示出内盒院作为一种旧城更新的新方式所具有的潜力与可能性。

 

 

用设计师的话说,这其实就是用一种快速并影响较小的方式来更新传统四合院,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的完整性、尽量少影响现有住户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新的居住环境。

低成本与富有想象力的改造方式是内盒院受到瞩目的最大原因。

 

户外庭院

 

整个模块内盒只需几个人便可以在短短一天时间内组装完毕,无需特殊技能或培训。密封绝缘的内部结构节省了三分之一的能源成本,插入式的结构也将改造成本降低,更是只有新建胡同四合院成本的五分之一。

此外,预制结构的多样性也为空间的用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图片来自 Designboom

内盒院本质上是“房中房”。它是一个预制模块建造系统在老旧四合院建筑中应用的统称。
这个系统通过在老旧四合院中置入预制模块内盒,为生活在老旧四合院中的人们提供符合现代生活质量标准、并且节能高效的居住环境。

对大栅栏地区的居民来说,修缮老宅或新建房屋都不易实现,因为这意味着高昂的花费。例如传统的房屋做法缺乏很好的保温和密闭性,即便新建也是如此;因为城市管线不允许,基本都没有私人卫生间;一般的改造措施很有可能会损坏老的木结构,更因为这些四合院中多数仍有居民居住,房屋的结构都连在一起,改造旧有结构就一定会影响到其他家的空间与结构,甚至隐私。于是乎,人们的共识就是不要去碰这些问题,不要去维护和更新老房屋,任其年久失修,这在大栅栏地区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内盒院“由此而生。

 

 

“内盒院”首先应用于大栅栏地区,是其城市更新的一个试点项目。大栅栏位于北京城中心,曾经密布的深宅大院,如今却都成为破旧的大杂院。随着人口的迁出和建筑的老化,这些老旧四合院中留下了越来越多的空房,残旧破败。

 

杨梅竹斜街72号院是“内盒院”的第一代试样。它将会成为客座研究者调查研究大栅栏地区的生活/工作场所。它包含两个内盒,北房的是办公室,室内的家具都由众产品设计制作,南房的是拥有卫生间的客房.

众建筑(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开发出一套新型的预制PU复合夹芯板系统,这种板材整合了结构、保温、门窗、电线、水管、插座以及室内外表面。

 

 

 

 

 

 

 

“内盒院”也提供了一种保护老建筑的方法。在中国,大部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无视真正的老建筑,拆除代替以相似的新建“老建筑”,忽略抹去真实的历史痕迹。而“内盒院”却完全保留原有的老建筑,通过插入的方法提升使用功能的质量,从而延长了老建筑的生命。

 

 

 

 

 

 

 

 

 

 

 

具有重量轻,安装快捷,运输方便等特点。因为内置了连接件,系统中所有板材仅通过一个内六角扳手即可固定连接,无需专业人员,无需特殊训练,常见的内盒仅需几人即可在一天内完成安装搭建。同时因为板材在工厂进行批量化生产,能够做到高质量与低价格的兼得。“内盒院”更新方式的成本大大低于常见老旧房屋修缮或者新建的成本。

 

尽管大栅栏的这些四合院属于历史建筑,但它们并不是静止的博物馆。“内盒院”建议保留老建筑物的理想方式是让人们关注和使用它们。

“内盒院”的目的不是为了搞个旅游景点,而是为了要在这里生活。

在线客服